做夢的孩子 今敏











認識「今敏」這個名字是上個世紀末的事。1997年底,為了慶祝退伍而在日本放浪了一個多月,彼時路經池袋某電影院時發現了一張《PERFECT BLUE》(藍色恐懼)的DM。使用的正是那張女主角未麻滿臉鮮血高舉冰椎的主視覺。仔細一看要等到隔年(1998年)2月底才上演,既然註定看不到第一手,只好怒抽七八張DM洩忿。也就是那時候注意到,導演連名帶姓只有兩個字,是個怪名字。返台後把怒抽的DM拿去秀給阿宅前輩看時,還隱隱帶有一絲絲「無意間發現了位名不見經傳但期待度破錶新秀導演」的得意,然而前輩看到後第一句話就是「咦?今敏耶,他也終於掛名導演了喔?」事後補做功課才知道,這個只有兩個字的怪名字,早已散見於「老人Z」、「機動警察PATLABOR-The Movie 2」以及「MEMORIES」等我早已看過,且都還奉之為經典的神作之中了。
實際看到《PERFECT BLUE》應該是在98年下旬吧。我記得片末在跑End Roll的時候,我是被嚇得渾身直打哆唆的。由於已被提醒,在前述諸多神作都有過這位今先生參與,那初試啼聲的執導作品當然不可能太差,但萬萬沒想到帶來的衝擊竟會遠超出我的預測。在那當下我就知道了,「今敏」這兩個字將會是我阿宅人生中,從此得要追到天涯海角的名字之一。

PERFECT BLUE》透過極為精密細緻(但依然賞心悅目)的筆觸,描寫了一齣不但黑到骨髓、且不管重看幾次都足以讓觀眾不寒而慄的心理驚悚劇。這部今敏導演的處女作在西方世界受到了意外的矚目,不但於加拿大、葡萄牙與美國等地拿下了好幾座電影獎,好萊塢電影《黑天鵝》的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也曾公言,自己曾經從這部片受到非常多的刺激(他甚至買下了這部電影的真人版製作權)。今敏製作《PERFECT BLUE》時,也不過才34歲。

五年後的2002年,今敏執導的第二部電影《千年女優》公開。等到眼睛脫窗的粉絲我這次不再是因害怕而打哆唆,而是從初盤開始就被那個自由奔放天馬行空的敘事手法與節奏嚇到合不攏嘴。有別於《PERFECT BLUE》帶著斑斑血跡的恐懼,《千年女優》主角千代子透過電影螢幕縱橫數世紀的「千年詛咒」,卻是充滿了令觀眾揪緊心窩的愛。這段由無數虛實交錯的時間與空間所編織出的奇幻作品再度震驚全球,「今敏式」的敘事手法從此成為一個明確的電影語言。《千年女優》不負眾望地再度於海內外拿下好幾座大獎,今敏也成為足以代表日本,屈指可數的「動畫大師」之一。

本以為還要再等個三四年才等得到今導的第三作,沒想到《東京ゴッドファーザーズ》(東京教父)在2003年下旬就公開了。這回《東京教父》再度與前二作劃清了界線。它的畫面不再使用那真假虛實的《今敏式》語言,但劇本分鏡與作畫的每一個細節,都精準到匪夷所思的完美。在用深層心理驚悚劇嚇過你、用跨世戀曲感動過你之後,《東京教父》所呈現的是一份足以包容一切的愛與奇蹟。我們當然可以當它只是一部被塞滿幸運巧合、配合年底聖誕檔期的荒謬喜劇,但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用最歡樂最滑稽的口吻,將東京這個都市最昏暗的那個角落赤裸裸地吐在你面前,並且讓它散發出希望之光的作品。照例,《東京教父》繼續在國內外拿獎拿到手軟。媒體與觀眾至此好像也開始習慣了,今敏作品獲獎好像是一件天經地義之事,沒啥好大驚小怪的。

在《東京教父》之後,今敏導演突然轉移戰場,將新作品的舞台挪到電視媒體上。20042月《妄想代理人》於收費衛星頻道「WOWOW」開播。透過這部作品可以讓我們感覺到,今導想要重新將「虛構:真實」這個主題玩到頂點的野心,這部全篇13集的動畫作品中充斥著滿到掉渣的「今敏式符號」,然而有別於過往貫穿整部電影的步調,每集30分鐘的節奏感讓這些符號以一種更渾然天成的型態,讓觀眾先自然而然「陷進」那個看似毫無異常的詭譎時空,到最後再把所有精心堆疊出來的虛虛實實一口氣捧到觀眾眼前引爆。

「唉…所謂的『爐火純青』大概就是這麼回事吧…」
在追完《妄想代理人》之後,我想有這樣感嘆的觀眾絕不在少數。然而萬萬沒有想到,再兩年之後他又為我們帶來了《パプリカ》(盜夢偵探)。

《盜夢偵探》是筒井康隆於93年發表的小說。今敏導演本就是茼井康隆的書迷,且「盜夢偵探」更是導演最鍾意的作品。其實在處女作《PERFECT BLUE》之後,導演本想將《盜夢偵探》作為他的第二部作品。然而陰錯陽差地始終未能成願。直到某次與茼井康隆對談的機會,才從原作者本人身上接下將這個文字作品視覺化的任務。從《PERFECT BLUE》開始,歷經《千年女優》、《東京教父》以及《妄想代理人》的經驗,這一切彷彿都是為了執導《盜夢偵探》所需要經歷的洗禮。這一齣以「夢」為軸心的科幻作品,說是導演動畫創作生涯中集大成的巔峰之作毫不為過。

今敏於1963年在北海道札幌出生。整個少年時代都在北海道度過,直到82年考上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才來到東京。今導不但是筆者母校的校友,還是視傳的直系學長。2004年下旬,特別講師名單裡赫然出現了「今敏」大名。這個機緣讓我有幸在那一年初秋得到和偶像面對面的機會。當天的訪談導演提到了自己的大學生活,今敏在大學時代就進入了漫畫圈,開始在大友克洋等神話級大師的工作室擔任助手。1984年講談社第10屆千葉徹彌獎最佳新人獎的得獎作品《虜》(虜-とりこ―),正是導演在學期間完成的漫畫出道作。

2003年今敏於武藏野美術大學視傳系
授課/演講時所製作的冊子
大學不是教『技術』這種東西的地方,真的。重要的是學習『求學的方法』。當初會想考美大其實也只是想要將來靠畫畫吃飯,插畫也好漫畫也好隨便什麼都行。既然碰巧拿了個漫畫獎,那大概畫漫畫也不錯吧…於是就糊里糊塗陷入這個圈子了。
蹺課翹那麼大當然不是因為大學教的東西無聊啦…,只是在職業漫畫家的職場能夠學到的東西對我來說真的比較實用,而且畫出來的作品能夠馬上讓讀者看到…那真的是很有魅力的經驗。(註1

夢的化石今敏/大塊文化© KON'STONE, Inc. / Kodansha Ltd.

今敏從82年入學念到87年才大學畢業(蹺課翹太大唸了兩次三年級),於1991首次以美術設定、構圖設計、原畫的身份參與動畫作品《老人Z》的製作,1994年為了將重心放在動畫產業,「漫畫家今敏」就此封筆。今敏的短篇集《夢的化石》所收錄的作品,就是今敏在投身動畫圈之前,從84年至895年間的軌跡。早在四十餘年前,今敏就在自己的出道作「虜」中嘗試將「真實與夢境」放在同一個敘事象限。《虜》及《Carve》這兩篇以近未來為舞台的作品,處處滲透著年輕的作者對成人世界架構下的「體制」所提出的質疑,那樣的「質疑」確實帶有初生幼犢之勢的憤怒,但接下來的《胡搞瞎鬧》《Focus》等作品,「大人的權威」又被他描寫成一種極度戲謔、荒謬的存在。此外,「精蟲充腦思春期少男」對「性」的無知、好奇、嚮往…也是今敏早期作品時常出現的主題之一。除了這樣的主題與「戲謔」的調性可說是天作之合以外,考慮到今敏當時的年齡…,想來今學長在構思那些故事時,也夾帶了不少「自嘲」的成份吧。
夢的化石今敏/大塊文化© KON'STONE, Inc. / Kodansha Ltd.


「戲謔」與「荒謬」一直是貫穿今敏作品非常重要的特徵之一。另一則收錄於《夢的化石》的短篇《客人》,或許是他首次意識到,透過「日常中的非日常」(或曰非日常中的日常)可為一則故事帶來如此強烈戲劇張力的作品。今敏在熟悉這樣編劇手法後,又讓荒謬與戲謔成為創造各種奇蹟的路徑。以綁架事件揭開序幕的《KIDNAPPERS》給了讀者一個心頭暖滋滋的閱讀經驗,而在《太陽的彼方》中,讀者又被他拖著跑了一趟無視起承轉合、僅以無以計數的巧合堆疊成的暴走之旅。
夢的化石今敏/大塊文化
© KON'STONE, Inc. / Kodansha Ltd.

要談《夢的化石》,我們當然也不可能不提到今敏變態級的緻密畫技。大友克洋的「童夢」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劇畫史上的最高傑作(註2」。且導演從學生時代就以助手的身份進出大友克洋工作室,在這樣的背景下,畫風分鏡筆觸自然會讓讀者感受到其系出大友祖譜的血緣,然而今敏很早就透過這條血脈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創作風格。從《畏羅》這篇發表於1988年,描寫日本戰國時代落難武將的作品,我們已經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不只是人物造型已經明確走出了自己的方向,大至場景分鏡動態光影,小到人物表情道具考證…今敏已經有能力在兼顧「大友等級」超高密度畫面的同時,確立出屬於他的風格與節奏了。

「初期作品」多多少少都會讓讀者有一種「未熟拙作集」這樣的印象。然而《夢的化石》這本書所收錄作品,所涵蓋的題材從硬派科幻作品到小品古裝搞笑無所不包,無論是畫面節奏或是故事腳本,幾乎每個環節的完成度都高到令人嘆為觀止。講談社編輯部在本書後記中留下了這樣一句話:

一棵樹根抓實了土、耐得住風雪的成木
當然是足以讓人回味再三的。
然而綻放著滿滿生命力的幼苗時期卻最是耀眼。(註3

這裡所的「滿滿生命力的幼苗」真的不光只是個比方而已。讀者不只能藉由《夢的化石》得以窺視導演諸多作品的原點,更重要的是,我們透過本書而感覺到的、那個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構築出「巨匠今敏」的成份,我們早就能從格子與格子間摸出些許脈絡來了。

在《盜夢偵探》後三年的200911月,《做夢的機器》(直譯)官方網站上線。「這是一部今敏將原作、腳本、人物設定、世界觀設定、分鏡、音樂方向…,幾乎所有構成作品要素的部份全部一手包攬的作品。(註4」永遠以倍數成長進化的今敏作品,這次又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視覺衝擊呢?就在理所當然的「全球矚目」「萬眾期待」的隔年,20105月,今敏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胰臟癌。同年824日清晨於自宅永眠,享年46歲。今敏的離開,所代表的不只是失去了一位動畫業界的巨匠。身為「視覺創作者」,他為電影藝術所帶來的可能性與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在導演辭世後,動畫公司MAD HOUSE的社長丸山正雄先生也守住了與導演的約定,持續進行《做夢的機器》的製作。然而整個企劃還是在2012年被迫中斷,做夢的機器》的官方網站也於2013年關閉。丸山正雄在2018年的訪談中明言,「我們可以找得到優秀的導演,但找不到如今敏般有力量的導演。現階段有能力執導這部片的只有今敏,所以我們不得不喊停。」

2010825日,在今敏辭世的隔日,官方部落格公開了一封導演親筆的遺書
<>
我感謝這段人生中所有的邂逅。儘管現在必須面對四十過半就早逝這樣的結果,我也接受這是自己無可取代的命運。畢竟我也得到太多美好的回憶了。
此時此刻,我是這麼看待死亡的。
<>
懷著對世間所有美好事物所抱持的感謝,就讓我在此擱筆吧。
我先走一步了。(註4

是否等得到《做夢的機器》問世的那一天,誰也說不得準。不過今敏已經用他的生命為我們留下夠多,夠多的資產了。


謝謝導演。

※標題「作夢的孩子」為《盜夢偵探》片尾,女主角PAPRIKA推薦男主角粉川刑警的電影片名。
1:節錄自2005年武藏野美術大學特別講義訪談稿。
2:節錄自今敏官網2010815Blog《續我喜歡的事事物物》(好ましい物たちが続く)
3:節錄自《夢的化石》後記(講談社 YOUNG MAGAZINE編輯部)
4:節錄自今敏官網2010825Blog《再見》(さようなら

留言

熱門文章